首页 >  景区 >  >  正文

气血津液辨证:水肿

2023-06-28 06:30:46 来源:哔哩哔哩

水肿

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,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、四肢、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。


(资料图片)

水肿这个病应该说是肾系疾病里面最大的疾病,因为这个病从临床角度来说最常见,在我们中医院的肾病门诊,大概80%以上是这个病,或跟这个病有关联。

水肿实际上它是一个症状病名,或者说它是以体征来描述的一个病名。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,那我们要想想了,为什么会水液潴留?体内的水液潴留我们联想起来,那就是我们的水液代谢失常,水液代谢从我们中医基础来讲主要是跟肺脾肾相关。

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肺脾肾的功能失调,或者肺脾肾的亏虚之后导致其功能失调,就可以影响水液代谢,使水液代谢失常,导致水液潴留在体内而形成水肿。

虽然水肿是一个体征病名,但是我们要知道水肿是水液潴留泛溢体内,而出现头面部,颜面部,肢体,躯干,或者腹背肿胀,甚至严重的时候全身浮肿,甚至伴有胸水,腹水的这样一种病证。

水肿的病名:

风水:水肿病之一种。多由风邪侵袭,肺失宣通,通调失司,水气不行而潴留体内所致水肿以头面为著。

皮水:由于脾虚湿盛,水溢肌肤所致之水肿。虽无表证但脉亦浮其水气在表。

正水:因脾肾阳虚,水停于里,上迫于肺所致之水肿。症见全身水肿,腹满,喘急等。

涌水: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,由肺移寒于肾,肾气不化所致。

石水:由下焦阴寒水气凝聚所致的水肿,表现为少腹肿大且坚硬如石,腹满不喘。

阳水:水肿属实热者。

阴水:水肿属于虚寒者。

我们今天只讲阳水和阴水,这一对阴阳。其他具体的内容,我们在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水肿的章节再作详细的讲解。

阳水 

阳水发病较急,水肿性质属实者,称为阳水。多为外感风邪,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。

临床表现

眼睑先肿,继而头面,甚至遍及全身,小便短少,来势迅速。皮肤薄而光亮。并兼有恶寒发热,无汗,舌苔薄白,脉象浮紧。或兼见咽喉肿痛,舌红,脉象浮数。或全身水肿,来势较缓,按之没指,肢体沉重而困倦,小便短少,脘闷纳呆,呕恶欲汪,舌苔白腻,脉沉。

证候分析

本证以发病急,来势猛,先见眼睑头面,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。

风邪侵袭,肺卫受病,宣降失常,通调失职,以致风遏水阻,风水相搏,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。

风为阳邪,上先受之,风水相搏,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,继而遍及肢体。

若伴见恶寒,发热,无汗,苔薄白,脉浮紧,为风水偏寒之征;   

如兼有咽喉肿痛,舌红,脉浮数,是风水偏热之象。

若由水湿浸渍,脾阳受困,运化失常,水泛肌肤,塞阻不行,则渐致全身水肿。

水湿内停,三焦决渎失常,膀胱气化失司,故见小便短少。

水湿日甚而无出路,泛溢肌肤,所以肿势日增,按之没指,诸如身重困倦,脘闷纳呆,泛恶欲呕,舌苔白腻,脉象沉缓等,皆为湿盛困脾之象。

证候分析 

水邪内停,泛溢肌肤,则局部或全身水肿;

水为有形之邪,充溢于肌肤腠理而使其失去弹性,故按之凹陷而不起;

津液渗溢肌肤则下注量少,故小便短少;

水邪蓄积于腹腔,故腹部胀大,按之如水囊,叩之音浊;

舌胖脉濡,乃水湿内停之征。

阳水乃风邪(多为风热)侵犯肺卫,故见发热恶风、头痛身疼、咽喉不利、脉浮数等表证之象;风性轻扬、升散,善行数变,风水相搏,故水肿先见于头面,迅速遍及全身。

阴水 

阴水发病较缓,水肿性质属虚者,称为阴水。多因劳倦内伤、脾肾阳衰,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。

临床表现

身肿,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,脘闷腹胀,纳呆食少,大便溏稀,面色晃白,神疲肢倦,小便短少,舌淡,苔白滑,脉沉缓。或水肿日益加剧,小便不利,腰膝冷痛,四肢不温,畏寒神疲,面色白,舌淡胖,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

证候分析

本证以发病较缓,足部先肿,腰以下肿甚,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。由于脾主运化水湿,肾主水,所以脾虚或肾虚,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,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。阴盛于下,故水肿起于足部,并以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起,脾虚及胃,中焦运化无力,故见脘闷纳呆,腹胀便溏,脾主四肢,脾虚水湿内渍,则神疲肢困。腰为肾之府,肾虚水气内盛,故腰膝冷痛。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不能温养肢体,故四肢厥冷,畏寒神疲。阳虚不能温煦于上,故见面色晃白。舌淡胖,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为脾肾阳虚,寒水内盛之象。

标签: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上一篇:580块买LV,上海排长队!